
在“为何中国·生活在长江边”活动中,“文化长江”主题的分享清晰自然,身边发生的人和事让普通网友立刻明白,荆楚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深深融入长江人民日常生活的活生生的遗产。它默默地滋养着事物,隐藏在生活细节、公共空间和代际传递中,成为我们自然的文化。
荆楚文化的传承首先植根于最简单的日常场景。被策展人杨立生称为“地下百科全书”的竹简,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,还记录了古人、日常生活、工作规范、与邻里交往的方式。 如今,湖北人的饮食习惯是按照楚简中“吃鱼饭”的记载吃鱼和米。长辈在与人相处时的许多行为他人以及家庭关系的默契,在古楚的民间记载中都可以找到。荆州古城墙下,商贩摆摊,老人晨练,孩子们沿着千年古城墙一起嬉戏。城墙不再是冰冷的纪念碑,而是居民的行走路径、生活的背景。 “历史古迹与日常生活混合在一起”的状态是最糟糕的文化遗产形式。我们不必刻意去追寻。我们日常的衣、食、住、行、言语、行为都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。
公共空间的文化入侵,让荆楚文化触手可及。如今,在长江沿岸城市,楚风元素不再是博物馆的专利。小区门口的雕塑采用了楚式图案,公园长廊上绘有荆楚传说,就连街道沿线的公交车站、路灯也都被描绘成荆楚传说。reets 融入了经典符号,如编钟和凤凰鸟。晨练时,总能听到老人们哼着楚剧片段。和谐的歌声中可以看到代代相传的节奏。在节日文化活动中,糖画艺术家们用糖水勾勒出楚国传说中的动物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当地的楚绣技艺,让孩子们在玩乐的同时与传统文化互动。这些公共领域的文化表演,在不强制灌输的情况下,让我们潜移默化地熟悉、接受甚至喜爱当地文化,使“长江文化”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参与到的东西。
代际间的自然传承,让荆楚文化得以延续。很多家长带孩子去湖北省博物馆、荆州博物馆,并不是为了让孩子背历史知识,而是为了让孩子记住历史知识。为了满足孩子们对“古人如何生活”和“上面写着什么”的好奇,卡帕格面对着楚简、编钟和青铜器。老人聊天时讲的“凤凰涅槃”、“伯牙子气”的故事,做饭时讲的“祖传菜谱”,看似随口提起,实则提供了文化根源。当孩子们驻足博物馆、奔跑在古城墙下、聆听长辈的讲述时,他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传承着一份文化遗产。这种无心传授的代际传承比任何书本教育都更有力量,让荆楚文化在家庭环境中代代相传。
“楚国已有数千年历史,人民居住在长江沿岸。”这句话道出了长江文化的精髓。长江文化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,而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。对于普通人来说,文学文化遗产从来不是深奥的知识,也不是沉重的责任,而是参观博物馆时的好奇,行走时的一瞥,以及长辈讲述的故事。这些微小的瞬间,将千年文明与当下日常生活连接起来,赋予荆楚文化的温暖和活力。
“为什么是中国”?对于长江流域的我们来说,答案就藏在楚简的文字里,藏在古城墙的砖缝里,藏在日常的烟尘里。跨越数千年的文化印记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,成为所有人的精神底色。而我们每一次走进博物馆,每一次聆听传统故事,每一次分享我们身边的文化场景,都为这条文化之河注入了新的活力,让长江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鲜活起来。
来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作者:蒋群(武汉市汉阳区“阳关岛”队)区委组织部)
编辑:丁越